你的位置:大发幸运一分快3不倒翁 > 新闻动态 > 针与灸是两种疗法:古老医术的双璧(葛洪之妻尤擅灸法)

新闻动态
针与灸是两种疗法:古老医术的双璧(葛洪之妻尤擅灸法)
发布日期:2025-04-12 16:33    点击次数:95

图片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华医方(TCM)

图片

图片

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针与灸,作为中医体系中的两种独特治疗方法,它们的作用部位均聚焦于经络与穴位,既可独立运用,亦可相互配合,人们习惯于将二者并提,统称为“针灸”。针法,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这门技艺。那时,人们使用的是石制的针具,因此又被称为“砭石”。而灸法的起源则更为久远,它伴随着人类对火的利用而逐渐诞生。总而言之,无论是灸法还是针法,其出现的时间都远远早于汤药的使用。早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针灸就已经有了系统的文字记载。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中,就详细阐述了经络、穴位以及针灸等理论基础。此后,针灸学在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下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众多针灸名家。战国时期的扁鹊、后汉三国的华佗、晋代的皇甫谧、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王惟一、明代的杨继洲等,都是当时医术高超且擅长针灸的名医。他们有的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治疗案例,成为医林佳话;有的则撰写了大量的针灸著作,这些著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到了唐代,针灸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科。当时的太医署内设有针博士、针师等职位,专门负责针灸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到了公元1027年的宋仁宗时代,更是铸成了铜人模型,用于考试和划经点穴,开创了世界模型教学的先河。针灸疗法具有易学易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因此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在历朝历代中,针灸都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到了清代,由于封建思想的浓厚,当时的上层人物认为针灸治疗时需要宽衣解带,有伤大雅,不符合封建礼教。于是,在道光2年(1822年),清政府竟然下令在太医院里取消了针灸科。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学的发展。然而,在民间,针灸仍然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因此针灸医学得以流传至今。灸法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利用密切相关。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身体感到不适或寒冷时,人们自然会靠近火堆取暖。偶尔被火灼伤的同时,却发现这种灼伤竟然能缓解某种疾病的痛苦。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火可以治病的原理。这些点滴的经验经过世代相传,不断改进和总结,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治病的方术——灸法。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左传》。在成公10年(公元前581年)中记载,晋景公生病时,请来了秦国的太医令医缓来诊治。医缓说:“您的病已经无法治疗了,病灶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之不可,用针刺达之不及,药物也无法治疗。”这里所说的“攻”即指灸法,“达”即指针刺。春秋时期的孟轲(公元前372~289年)在《孟子·离娄·桀纣章》中也提到了灸法,他说:“现在那些想要统一天下的人,就像患了七年的病,却寻求三年的陈艾来治疗一样。”这句话虽然是比喻其他事情的,但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七年的久病需要用三年的陈艾来治疗。稍晚一些的《庄子·盗跖篇》中也有关于灸法的记载。在医学专著中,最早提及灸法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中说道:“北方是天地闭藏之地,地势高峻,风寒冰冽,其民乐于野外生活并以乳食为主,因此易患脏寒生满之病。治疗这种疾病适宜使用灸法。所以,灸法是从北方传来的。”这说明灸法起源于北方。此后,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历代出现了许多涉及灸法的医学著作。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256年)将针灸并列,同等看待。唐代的孙思邈(581~682年)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灸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大力提倡针灸并用。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753年)中专门阐述了灸法,而没有提及针法,由此可见当时对灸法的重视程度。宋代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对灸法的叙述也颇为详细。明代高武所著的《针灸聚英》(1546年)、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1601年)、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1578年)以及清代李学川所著的《针灸逢源》、吴谦等所著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1742年)、廖润鸿编的《针灸集成》等无不注重灸法的运用。随着灸法的发展,历代也出现了不少专门论述灸法的医学著作。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曹操之子曹翕编的《曹氏灸方》。4世纪时,名医葛洪的妻子鲍姑就擅长灸法。唐代时,“灸师”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的技术职称,还有崔知悌所著的《骨蒸病灸方》。宋代闻人耆年撰写的《备急灸法》中,就包括了22种急性病症的灸法治疗方法。庄绰著有《膏肓穴灸法》,西方子编有《明堂灸经》,还有《外科灸法论粹新书》等。元代窦桂芳著有《黄帝明堂灸经》(1311年)。明代叶广祚撰写了《采艾编》。清代吴亦鼎著有《神灸经纶》,雷丰校补了《灸法秘传》等。历代以方药著称的医学家们也有许多提倡灸法、使用灸法的。如汉代的张机,晋代的陈延之,宋代的窦材,金元时代的李东垣、罗天益,明代的汪机、张景岳、龚居中、徐春甫,清代的薛立斋、叶天士、陈修园等。特别是有些著作,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也写到了灸法。在一些养生学著作中,也有对灸法的论述。至于民间,则不分南北,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人使用灸法。由此可见,灸法在我国各阶层中是一种被广泛利用的治病和保健方法。

原创推荐

《脉经》第一(唐·太医署必修课)

《颅囟经》脉法·病证 (儿科)

《伤寒论》辨脉法(解读与评析)

《濒湖脉学》· 涩脉诊法

《濒湖脉学》· 数脉诊法

《古今医鉴》脉体捷法(脉相大全)

神方·仙方活命饮

拔罐会“伤元气”,这是真的吗?

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措施

牙髓病诊断与治疗

脑血栓的护理方法

脑肿瘤病理及其治疗

《跌打损伤方》诊断与治疗方法

红斑狼疮的专方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眼底出血

失眠抑郁症的自我调理法

面诊看脏腑,如何改善气色?

晕厥病人的家庭救护方法

中医古方古法·治疗风湿病

青光眼失明,还有救吗?

颈椎病的日常生活护理

三叉神经痛的按摩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五大治疗方法

八种有效降血糖的中成药

老人腿抽筋时正确的做法

老花眼成因及其防治偏方

中医古法新用:治疗骨质增生、肩周炎等痛症

糖尿病防治功法:从'三多一少’到健康生活

古代医书中的高血压气功疗法

中医传统疗法:气功治疗心律失常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方法

多种便秘的中医自我疗法

古老中医秘方·滋补肝肾药膳

补气养阴与心脏的守护者

肾气不足,影响外貌?日常补肾关键

咳嗽食疗方:选对食物,轻松缓解!

预防瘟疫的神秘古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大发幸运一分快3不倒翁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